第二十六章 陶匠父子-《我在春秋当领主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辛邑之前的陶鬲,三个袋足的“裆”是比较高的,这是为了方便下面放柴火。

    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,因为“灶”的出现,这种高裆已经不流行了,甚至成为了装饰品,也就慢慢演变成了“锅”。

    辛又手中这个东西,几乎已经没有“裆”了,只是象征性的在罐子下面做了三个袋子一样的东西,看起来有点“鬲”的样子,其实更像是一个釜。

    辛又前世本是历史系毕业,对陶鬲的发展还是略知一二的。

    他手中的陶鬲,款式是比较新的。

    而辛邑本身的陶鬲,几乎都是宗周(西周)时期的造型,这也是辛邑一向的传统!

    “百工之事,皆圣人之作也,不可擅改也……”辛又故意说道。

    “君子赎罪!我这就打碎这破东西!”

    樊缶晃晃悠悠地站了起来,想要夺走辛又手中的陶鬲。

    “这句话,是你经常说的吧。”辛又问道。

    樊缶愣了一下,点了点头。

    这句话确实是他的信条,也是很多工匠遵守的“礼”。

    辛又摇了摇头,这样的观念,也是阻碍社会进步的原因之一。

    “圣人造物,乃是为了凡民百姓。倘若后人改动,也是为了凡人百姓,有何不可?如果都不改,那岂非只能一直茹毛饮血?”

    辛又话锋一转:“我倒是觉得,这东西比起以前的陶鬲,实用多了,可以直接放在灶上烧水。”

    “这……”

    樊缶没想到辛又说出了这么一番话,樊豆也抬起了头,眼神之中闪烁着一丝光芒。

    “樊豆,这东西是你自己想出来的?还是你从哪里见到过?”辛又问道。

    辛又一眼就看出来,这东西绝对是樊豆做的,而不是樊缶做的。

    樊缶之所以那样说,也是为了替自己的儿子“挡罪”。

    “不敢相瞒君子,这件东西确实是小人所做。”

    樊豆开口承认:“这也不是小人想出来的,而是在王城中见到的,那里的器具,很多已经和我们辛邑的大有不同了!”

    这些事,也是父子矛盾的焦点。

    樊豆离开过辛邑,见过其它地方工匠烧制的器具。

    而樊缶一辈子都在辛邑,严苛地遵守着祖上留下来的规矩。

    “这样的陶器,也就在辛邑这样的小地方能用了,估计拿到周围大地方的那些市场去卖,也没人愿意买的。”

    辛又心中盘算,但是并没有说明。

    如果能制作出来优良的陶器,也算是辛邑的一项收入。

    但是这样古老的陶器,拿到其它地方卖,肯定卖不上一个好价钱。
    第(2/3)页